吴(繁体字:吴) 拼音: wú 注音:ㄨˊ
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7画 康熙字典:吴(7画)
简体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7画 造字法:会意:从口、从矢 可拆字为“口 天”
繁体部首: 口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木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追求完美、不断进步之意 字体结构:上下
五笔:KGDU 仓颉:RMK 郑码:JAGD 中文电码:0702 区位码: 4666 四角号码: 60804
统一码:5434 笔顺编号: 2511134 笔顺读写:竖折横横横撇捺 吴的笔顺 丨フ一一一ノ丶
汉语大字典
[①][wú][《廣韻》五乎切,平模,疑。]“吳1”的新字形。亦作“呉1”。
(1)大声说话;喧哗。
(2)大。
(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
(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
(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
(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四》。[②][yú][《集韻》元俱切,平虞,疑。]“吳2”的新字形。通“虞1”。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
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
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五乎切〖注〗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注〗
,亦古文吳。文四 重一
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诗》曰:不吳不揚。今寫《诗》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吳)大言也。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从夨口。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古文如此。从口大。
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wú
①<动>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不敖。”
②<名>周代诸侯国,在今长江下游一带。
③<名>朝代名(公元222-280年)。三国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第一代君主是孙权。
三吴 、东吴 、东吴大学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东门吴 、中吴 、二吴 、侨吴 、侨吴老人 、侨吴集 、全吴 、勾吴 、北吴 、句吴 、向吴亭 、吴三桂 、吴下 、吴下阿蒙 、吴丝 、吴中 、吴中四士 、吴二娘 、吴二娘曲 、吴京 、吴亭 、吴人 、吴人不识越境 、吴仞之 、吴会 、吴伟 、吴伟业 、吴传玉 、吴伯箫 、吴体 、吴余鲙 、吴佩孚 、吴侬 、吴侬娇语 、吴侬软语 、吴健雄 、吴儿 、吴先主 、吴光 、吴光剑 、吴公 、吴公台 、吴关 、吴兴 、吴兴体 、吴兴县 、吴冶 、吴冷西 、吴刀 、吴分 、吴刚 、吴刚伐桂 、吴剑 、吴历 、吴县 、吴口
吴下阿蒙 、吴头楚尾 、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 、吴带当风 、吴牛喘月 、吴越同舟 、喘月吴牛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宋画吴冶 、悬首吴阙 、抉目吴门 、楚尾吴头 、楚水吴山 、楚舞吴歌 、蜀锦吴绫 、越瘦吴肥
《吴》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吴下 、吴下阿蒙 、吴丝 、吴中 、吴中四士 、吴中四杰 、吴二娘 、吴二娘曲 、吴京 、吴亭 、吴人 、吴人不识越境 、吴仞之 、吴仞之(1902- ) 、吴会 、吴伟 、吴伟(1459-1508) 、吴伟业(1609-1672) 、吴传玉 、吴传玉(1928-1954)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 、吴体 、吴余鲙 、吴佩孚(1874-1939) 、吴侬 、吴侬娇语 、吴侬软语 、吴健雄 、吴健雄(1912-1997) 、吴儿 、吴先主 、吴光 、吴光剑 、吴公 、吴公台 、吴关 、吴兴 、吴兴体 、吴冶 、吴冷西(1919- ) 、吴刀 、吴分 、吴刚 、吴剑 、吴历 、吴历(1632-1718) 、吴口 、吴台 、吴吟 、吴咏 、吴哥 、吴哥寺 、吴嘉经 、吴嘉经(1618-1684) 、吴回 、吴地 、吴坂 、吴均(469-520) 、吴均体 、吴声 、吴大伯 、吴大皇帝 、吴天保(1903-1967) 、吴太伯 、吴头楚尾 、吴好山 、吴妆 、吴姝 、吴姬 、吴娃 、吴娃越艳 、吴娘 、吴娘曲 、吴娥 、吴子 、吴子牛 、吴子牛(1952- ) 、吴安王 、吴宫 、吴宫燕 、吴富体 、吴封 、吴山 、吴岫 、吴岳 、吴市 、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 、吴市隐 、吴带当风 、吴干 、吴广(?-前208) 、吴庖 、吴愉 、吴戈 、吴承恩 、吴拨四 、吴敬梓(1701-1754)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 、吴晓邦(1906- ) 、吴晗(1909-1969) 、吴有训 、吴有训(1897-1977) 、吴服 、吴札 、吴根越角 、吴梁 、吴梅 、吴梅(1884-1939) 、吴棉 、吴楚 、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帆 、吴楚帆(1911-1993) 、吴榜 、吴樾(1878-1905) 、吴歈 、吴歌 、吴歲 、吴殿 、吴永刚(1907-1982) 、吴江 、吴沃尧 、吴沃尧(1866-1910) 、吴泉 、吴派 、吴浊流 、吴浊流(1900-1976) 、吴淞之战 、吴清源(1914- ) 、吴湖帆(1894-1968) 、吴激 、吴激(1090-1142) 、吴濞 、吴熙载(1799-1870) 、吴燕 、吴牛 、吴牛喘 、吴牛喘月 、吴王 、吴王脍余 、吴生 、吴生体 、吴甲 、吴画 、吴盐 、吴相庙 、吴石 、吴祭酒 、吴禄贞 、吴禄贞(1880-1911) 、吴笺 、吴粤 、吴练 、吴组缃 、吴组缃(1908-1994) 、吴绡 、吴绢 、吴绫 、吴绵 、吴罗 、吴羊 、吴羹 、吴耀宗 、吴耀宗(1893-1979) 、吴耿 、吴舠 、吴苑 、吴茱萸 、吴茵(1909-1991) 、吴莼 、吴蒙 、吴蓝 、吴蔡 、吴蔡体 、吴蚕 、吴蜀 、吴蜀夷陵之战 、吴装 、吴观 、吴謡 、吴语 、吴调 、吴质 、吴贻弓(1938- ) 、吴赵 、吴起 、吴起(?-前381) 、吴越 、吴越同舟 、吴越曲 、吴趋 、吴趋曲 、吴趼人 、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 、吴邓 、吴郡星郎 、吴都 、吴酸 、吴醥 、吴钩 、吴钱 、吴锦 、吴镇 、吴镇(1280-1354) 、吴闉 、吴门 、吴门卒 、吴门派 、吴阊 、吴雪 、吴雪(1914- ) 、吴霜 、吴音 、吴馆 、吴魁 、吴鸿
《吴》字在中间的能组哪些词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向吴亭 、吹箫吴市 、喘月吴牛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天吴紫凤 、宋画吴冶 、富吴体 、小吴生 、悬首吴阙 、抉目吴门 、枫落吴江 、楚宫吴苑 、楚尾吴头 、楚弄吴吹 、楚柁吴樯 、楚水吴山 、楚舞吴歌 、蜀锦吴绫 、越瘦吴肥
《吴》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三吴 、东吴 、东门吴 、中吴 、二吴 、侨吴 、勾吴 、北吴 、句吴 、天吴 、孙吴 、杨吴 、沼吴 、湘吴 、荆吴 、西吴 、阿吴 、陈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