嗌(繁体字:嗌) 拼音: yì,ài 注音:一ˋ ㄞˋ 异体字:
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13画 康熙字典:嗌(13画)
简体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10画 总笔画:13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口 益”
繁体部首: 口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土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贤淑,魅力,博学多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KUWL 仓颉:RTCT 郑码:JUOL 中文电码: 区位码: 6441 四角号码: 68012
统一码:55cc 笔顺编号: 2514313425221 笔顺读写:竖折横捺撇横撇捺竖折竖竖横 嗌的笔顺 丨フ一丶ノ一ノ丶丨フ丨丨一
汉语大字典
[①][yì][《廣韻》伊昔切,入昔,影。]
(1)咽喉。亦指咽头。
(2)喻指交通要道。
(3)见“嗌喔”。[②][ài][《集韻》烏懈切,去卦,影。]
(1)咽喉阻塞。
(2)话语突然中断。[③][wò][《集韻》乙角切,入覺,影。]笑声。参见“嗌3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伊昔切,音益。【說文】咽也。【穀梁傳·昭十九年】歠飦粥嗌,不容粒。【註】嗌,喉也。【楚辭·大招】四酎幷孰,不歰嗌只。【史記·倉公傳】飮食下嗌。【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義同。【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釋文】嗌,郭音厄。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笑也。【韓詩外傳】疾笑嗌嗌,威儀固陋。
又【集韻】烏懈切,音隘。【揚子·方言】嗌,噎也。秦晉或曰嗌,
又曰噎。【註】皆謂咽痛。
又【集韻】壹計切,音翳。與齸同。江東名咽爲齸。
咽也。从口益聲。?: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咽也。从口益聲。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伊昔切〖注〗《玉篇》,籒文嗌。又䒣,同苒。草盛貌。
(嗌)咽也。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从口益聲。伊昔切。十六部。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
表曰:
作朕虞。劭曰:
,伯益也。師古日:
,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嗌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
,此本諸漢表耳。○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㗋噲呑咽嗌者,自内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
the throat; to quarrel, choke
乾嗌 、吭嗌 、嗌呕 、嗌喉 、嗌喔 、嗌嗌 、嘶嗌 、头嗌 、干嗌
《嗌》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嗌呕 、嗌喉 、嗌喔 、嗌嗌
《嗌》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吭嗌 、嗌嗌 、嘶嗌 、干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