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繁体字:汾) 拼音: fén 注音:ㄈㄣˊ
部首: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7画 康熙字典:汾(8画)
简体部首:氵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7画 造字法:形声:从氵、分声 可拆字为“氵 分”
繁体部首: 氵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IWVN 仓颉:ECSH 郑码:VOYD 中文电码:3083 区位码: 2358 四角号码: 38127
统一码:6c7e 笔顺编号: 4413453 笔顺读写:捺捺横撇捺折撇 汾的笔顺 丶丶一ノ丶フノ
汉语大字典
[①][fén][《廣韻》符分切,平文,奉。]
(1)水名。即汾河。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入黄河。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颍水南岸。
(3)大。参见“汾王”。[②][fēn]通“紛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濆。水名。【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山海經】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又地名,在襄城。【左傳·襄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汾隂,臨汾,俱屬河東郡。汾陽屬太原郡。【廣輿記】臨汾,汾西二縣,今俱屬平陽府。
又郡名。【廣輿記】山西汾州府,本漢太原郡,後魏曰汾州,唐曰浩州,宋曰汾陽。
又【集韻】步奔切,音盆。與湓同。湓水在潯陽。或省作汾。詳湓字註。
又方文切,音分。與紛同。【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註】衆盛貌。汾沄,音紛雲。
又溫汾,水轉貌。【枚乗·七發】所揚汩者,所溫汾者。
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从水分聲。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
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从水分聲。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符分切
(汾)汾水。出大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太原郡晉陽、二志同。今山西太原府太原縣縣治東北有太原舊城。城中舊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傳有六名。曰大夏、曰大原、曰大鹵、曰夏墟、曰晉陽、曰鄂。其實一也。周禮河內曰冀州。其浸汾、潞。左傳曰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又曰宣汾洮。前志曰。大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汾陽。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水經曰。汾水、出大原汾陽縣北管涔山。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按許云出晉陽山與志水經不合者、志水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也。汾出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許意謂晉水卽汾水之源。所謂晉陽山者、葢卽縣甕山。在今太原縣西南十里。晉水所出也。杜注左傳曰。汾水出太原。與許合。今汾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陽曲縣。至太原縣城東。晉水入焉。又經清源縣東南、徐溝縣北。又經交城縣、文水縣、平遙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靈石縣、霍州、趙城縣、洪洞縣、臨汾縣、襄陵縣、太平縣、曲沃縣。至絳州城南。澮水入焉。又經稷山縣、河津縣。至榮河縣北境入河。在龍門之南五十里。曰汾口。於古水道無大異。从水。分聲。符分切。十三部。按大雅汾王之甥。毛曰。汾、大也。此謂汾卽墳之假借也。或曰出汾陽北山。漢志、水經說見上。鄭注周禮亦曰汾出汾陽。冀州浸。周禮職方氏文。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俟汾 、大汾 、横汾 、横汾什 、横汾体 、横汾宴 、横汾赏 、汾丘 、汾亭 、汾射 、汾晋 、汾曲 、汾桥 、汾水游 、汾沄 、汾沮 、汾河 、汾泇 、汾浍 、汾海 、汾潞 、汾王 、汾神 、汾祠 、汾脽 、汾讴 、汾酒 、汾阳 、汾阳宫 、汾阳帽 、汾阳王 、汾阳考 、汾阴 、汾阴脽 、汾露 、汾鼎 、沮汾 、河汾 、河汾门下 、温汾 、郭汾阳
河汾门下
《汾》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汾丘 、汾亭 、汾射 、汾晋 、汾曲 、汾桥 、汾水游 、汾沄 、汾沮 、汾河 、汾泇 、汾浍 、汾海 、汾潞 、汾王 、汾神 、汾祠 、汾脽 、汾葵 、汾讴 、汾酒 、汾阳 、汾阳宫 、汾阳帽 、汾阳王 、汾阳考 、汾阴 、汾阴脽 、汾阴鼎 、汾露 、汾鼎
《汾》字在中间的能组哪些词
横汾什 、横汾体 、横汾宴 、横汾赏 、河汾门下 、郭汾阳
《汾》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俟汾 、关汾 、大汾 、横汾 、沮汾 、河汾 、温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