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炮字的意思

炮
拼音páo bāo pào
注音ㄆㄠˊ ㄅㄠ ㄆㄠˋ
部首火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左右
笔顺丶ノノ丶ノフフ一フ统一码70AE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páo(ㄆㄠˊ)

⒈  烧:炮炙。炮烙(luò)。炮制。

其他字义

bāo(ㄅㄠ)

⒈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炮干。

⒉  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炮羊肉。

其他字义

pào(ㄆㄠˋ)

⒈  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炮兵。炮弹。

⒉  爆竹:鞭炮。花炮。

⒊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炮”。

汉英互译

big gun、cannon

English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bāo

〈动〉

(1) 一种烹调方法 [quick-fry]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牛肉片、羊肉片等]。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dry by heat]。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pào

基本词义

páo

〈名〉

(1) (形声。从火,包声。( páo)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2) 同本义 [roast]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burn]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prepare Chinese medicine by roasting it in a pan]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cooker]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词性变化

páo

〈动〉

(1) 通“咆”。吼叫,咆哮 [shout]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bāo;pào

基本词义

砲、礮 pào

〈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cannon;artillery piece;big gun]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firecracker]。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blast]。如:放炮

(5) 另见 bāo;páo

炮(繁体字:炮)   拼音: páo,bāo,pào  注音:ㄆㄠˊ ㄅㄠ ㄆㄠˋ   异体字:炰砲礮礟

部首:火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9画  康熙字典:炮(9画)

简体部首:火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9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火 包”

繁体部首: 火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博学多才,魅力,魅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OQNN   仓颉:FPRU   郑码:UORY   中文电码:3517   区位码: 3758   四角号码: 97812

统一码:70ae   笔顺编号: 433435515   笔顺读写:捺撇撇捺撇折折横折   炮的笔顺 丶ノノ丶ノフフ一フ

汉语大字典

[①][páo][《廣韻》薄交切,平肴,並。]
(1)用烂泥涂裹食物置火中煨烤。
(2)指径将东西放在火中或带火的灰里煨熟。
(3)焚烧。
(4)热;烫。
(5)中药制法的一种。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6)通“庖”。厨师。参见“炮人”。
(7)通“庖”。烹调。参见“炮犧”。[②][bāo]
(1)一种烹调方法。将鱼肉片等放在锅或铛中置于旺火上迅速搅拌。
(2)烘焙。[③][pào][《廣韻》匹皃切,去效,滂。]
(1)火炮。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火药发明后,改用火药发射铁弹丸。今指口径在二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武器。火力强,射程远。种类很多:有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等。
(2)爆竹。
(3)爆破土石等在凿眼里装上炸药后叫作炮。

康熙字典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同炰。【說文】毛炙肉也。【廣韻】一曰裹物燒也。【詩·小雅】炮之燔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疏】此述庶人之禮,當是合毛而炮之。【禮·內則】炮取豚若將。【註】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以炮以燔。【註】炮裹之也。【周禮·地官·封人】毛炮之豚。【註】爓去其毛而炮之,以備八珍。◎按註疏,合毛,去毛總曰炮。廣韻止訓合毛炙物,義猶未全。 
又【周禮·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註】炮祭,燔柴也。 
又【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又與庖通。【前漢·律歷志】炮犧氏之王天下也。【師古註】炮,與庖同。 
又【集韻】披敎切,音砲。灼也。【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普敎反。 
又叶蒲侯切。【詩·小雅】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考證:〔【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著敎反。〕 謹照原文著敎反改普敎反。

说文解字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薄交切

(炮)毛炙肉也。炙肉者,貫之加於火。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瓠葉傳曰:毛曰炮,加火曰燔。閟宫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炮豚者,爓去其毛而炮之。內則注曰: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炮者,毛謂燎毛。炮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爲許所本。六月、韓奕皆曰炰鼈,箋云:炰,以火孰之也。鼈無毛而亦曰炰,則毛與炮二事,鄭說爲長矣。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大射篇注炮鼈或作缹,或作。是知、炰缹爲古今字。通俗文曰:燥煑曰缹。燥煑謂不過濡也。裹燒曰炮,燥煑亦曰炮。漢人燥煑多用缹字。缶聲、包聲古音同在三部。从火包聲。薄交切。古音在三部。

英语翻译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炮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páo
①<动>古代一种烹饪方法;烧烤肉食等。《诗经•瓠叶》:“有兔斯首,燔之~之。”
②<动>烧;焚烧。《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令尹~之,尽灭郤氏之族党。”
③<动>制作中药的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锅里炒。《离家示妻子》:“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煎。”
pào
<名>兵器的一种。古代发射石头的机械,后发明火药,指用火药等发射铁弹丸的武器。《冯婉贞》:“设以~至,吾村不齑粉乎?”

带"炮"字的组词

一炮而红 、三炮 、丢轮扯炮 、举炮 、云炮 、佛郎机炮 、依法炮制 、信炮 、冒炮 、冲天炮 、冷炮 、加农榴弹炮 、加农炮 、匣子炮 、匣炮 、午炮 、原子炮 、反坦克炮 、号炮 、哑炮 、土炮 、大炮 、头炮 、如法炮制 、将军炮 、小钢炮 、山炮 、平射炮 、开炮 、开门炮 、当头炮 、慢炮 、手炮 、打头炮 、打横炮 、打炮 、扯旗放炮 、抬炮 、拉炮 、排子炮 、排炮 、摔炮 、放大炮 、放炮 、放空炮 、放鞭炮 、放马后炮 、敲锣放炮 、施炮 、无坐力炮 、曲射炮 、末段制导炮弹 、机关炮 、松树炮 、枪炮 、枪烟炮雨 、树炮 、楔木炮 、榆木炮 、榴弹炮

带"炮"字的成语

依法炮制 、如法炮制 、扯旗放炮 、放马后炮 、敲锣放炮 、枪烟炮雨 、炮凤烹龙 、炮火连天 、炮龙烹凤 、烹龙炮凤 、糖衣炮弹 、船坚炮利 、风雷火炮 、马后炮 、鸟枪换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