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繁体字:吻) 拼音: wěn 注音:ㄨㄣˇ 异体字:㖧㗃䐇呅呡肳脗
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7画 康熙字典:吻(7画)
简体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7画 造字法:形声:从口、勿声 可拆字为“口 勿”
繁体部首: 口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金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魅力,大气,成功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KQRT 仓颉:RPHH 郑码:JROD 中文电码:0708 区位码: 4639 四角号码: 67020
统一码:543b 笔顺编号: 2513533 笔顺读写:竖折横撇折撇撇 吻的笔顺 丨フ一ノフノノ
汉语大字典
[①][wěn][《廣韻》武粉切,上吻,微。]亦作“呅2”。亦作“呡1”。亦作“1”。亦作“肳1”。
(1)嘴唇;嘴角。
(2)嘴;口。
(3)动物口器或头端突出的部分。如原生动物、纽虫、环虫以及蜱、蛾、蝶等昆虫都有吻。哺乳动物鼻部或唇部延长的部分也称吻,如象有长吻,猪、獏有短吻。
(4)谓能言善辩。参见“吻流”、“吻儒”。
(5)语气;口气。
(6)紧接;紧贴。
(7)用嘴唇接触人或物以示亲爱。
(8)抿合;符合。
(9)指鸱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②][hū]同“唿1”。
〔古文〕㖧?【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武粉切,音抆。【說文】口邊也。【玉篇】口吻。【釋名】吻,免也。入之則碎,出則免也。
又取抆也。漱唾所出,恆加抆拭,因以爲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註】吻,口腃也。【前漢·東方朔傳】吐脣吻。 【玉篇】亦作?。【集韻】或作肳呅。?原从昏。考證:〔【釋名】吻,免也。入之則碎,出則免也。
又取拔也。漱唾所出,恆加抆拭,因以爲名也。〕 謹照本文文義取拔改取抆。
口邊也。从口勿聲。?:吻或从肉从昬。
口邊也。从口勿聲。,吻或从肉从昬。武粉切
(吻)口邊也。曲禮注云:口旁曰咡。《廣雅》云:咡謂之吻。考工記:銳喙,決吻。鄭曰:吻,口腃也。釋名曰:吻,免也。抆也,卷也。从口勿聲。武粉切。十三部。勿聲在十五部,合韵也。
()吻或从肉从昏。昏聲也。凡昏,皆从氏,不从民。字亦作䐇,作脗,皆
之俗也。凡言脗,合當用此。
kiss; the lips; coinciding
wěn
<名>嘴唇。《中山狼传》:“遂鼓~奋爪以向先生。”《促织》:“唇~翕辟。”
习舌调吻 、交吻 、亲吻 、伤吻 、兽吻 、凤吻 、利吻 、利唇吻 、匙吻鲟 、口吻 、口吻生花 、吻儒 、吻兽 、吻创 、吻别 、吻合 、吻吮 、吻唇 、吻喇喇 、吻噤 、吻流 、吻翰 、吻舌 、吻莽 、吻螭 、吻角 、唇吻 、喉吻 、弄唇吻 、怒吻 、戟吻 、接吻 、接吻拥抱 、搜肠润吻 、摇吻鼓舌 、枯吻 、泽吻磨牙 、深吻 、渴吻 、燥吻 、爪吻 、短吻鳄 、虎吻 、蚩吻 、螭吻 、蟾吻 、血吻 、角吻 、觜吻 、诗吻 、谈吻 、豺狼之吻 、身寄虎吻 、钩吻 、飞吻 、馋吻 、骂吻 、鸱吻 、鸱目虎吻 、黄吻
口吻生花 、搜肠润吻 、泽吻磨牙 、豺狼之吻 、身寄虎吻 、鸱目虎吻 、鼓吻奋爪 、鼓吻弄舌
《吻》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吻儒 、吻兽 、吻创 、吻别 、吻合 、吻吮 、吻唇 、吻喇喇 、吻噤 、吻流 、吻翰 、吻舌 、吻莽 、吻螭 、吻角
《吻》字在中间的能组哪些词
口吻生花 、接吻拥抱 、泽吻磨牙 、鼓吻奋爪 、鼓吻弄舌
《吻》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习舌调吻 、交吻 、亲吻 、兽吻 、凤吻 、利吻 、利唇吻 、口吻 、唇吻 、喉吻 、弄唇吻 、怒吻 、戟吻 、接吻 、搜肠润吻 、枯吻 、深吻 、渴吻 、燥吻 、爪吻 、虎吻 、蚩吻 、螭吻 、蟾吻 、血吻 、角吻 、觜吻 、诗吻 、谈吻 、豺狼之吻 、身寄虎吻 、钩吻 、飞吻 、馋吻 、骂吻 、鸱吻 、鸱目虎吻 、黄吻 、鼓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