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拼音和组词

武(繁体字:武)   拼音: wǔ  注音:ㄨˇ   异体字:

部首:止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8画  康熙字典:武(8画)

简体部首:止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8画   造字法:会意 可拆字为“一(武) 止”

繁体部首: 止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勇、刚健、威之意   字体结构:半包围

五笔:GAHD   仓颉:MPYLM   郑码:AHII   中文电码:2976   区位码: 4668   四角号码: 13140

统一码:6b66   笔顺编号: 11212154   笔顺读写:横横竖横竖横折捺   武的笔顺 一一丨一丨一フ丶

汉语大字典

[①][wǔ][《廣韻》文甫切,上麌,微。]
(1)舞蹈。
(2)指军事征伐等暴力行动。
(3)泛指军事事务。
(4)兵威。
(5)勇猛;猛烈。
(6)武夫;武将。
(7)武功;武艺。
(8)用兵,指挥作战。
(9)指使用武力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10)兵法,韬略。
(11)兵器。参见“武庫”、“武帳”。
(12)刑罚。
(13)足迹。
(14)继承。
(15)半步。
(16)泛指脚步。
(17)指脚。
(18)指金属打击乐器。
(19)古方言。士。
(20)周武王的简称。
(21)周代贵族用于祭祀的“六舞”之一,是颂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乐舞。
(22)冠卷。古时冠上的结带。
(23)见“武夫”。
(24)“虎”的避讳字。
(25)姓。汉有武让。见《汉书·翟方进传》。

康熙字典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又【伊訓】布昭聖武。
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
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武,居冠屬武。
又【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
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又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又?武,北方七宿也。【禮·曲禮】前朱雀而後?武。
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
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考證:〔【汲冢周書】剛彊直理曰武。〕 謹照逸周書及北史于忠傳,直理改理直。〔【廣韻】本自白馬元地。〕 謹照原文元改氐。

说文解字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文甫切

(武)楚莊王曰。莊、上諱也。不當用。古莊壯通用。謚法固取壯非取艸。周書。兵甲亟作、莊。睿圉克服、莊。勝敵志強、莊。武而不遂、莊。皆壯字也。後人以莊代之耳。此莊王必本作壯。若諱莊之字曰嚴、乃漢法。許則從左氏古文。典下云。莊都說。亦當作壯。晉語有壯馳茲。葢古姓本作壯。後乃盡改爲莊。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宣十二年左傳文。此檃桰楚莊王語以解武義。莊王曰。於文止戈爲武。是倉頡所造古文也。衹取定功戢兵者、以合於止戈之義也。文之會意已明。故不言从止戈。文甫切。五部。大雅履帝武敏傳曰。武、迹也。此武之別一義也。

英语翻译

military; martial, warlike

武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名>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
②<量>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尺寸之间。”
③<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
④<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而不终也。”
【武备】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
【武弁】⒈古代武官的帽子。⒉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
【武夫】战士;武士。

带"武"字的组词

一元大武 、一十八般武艺 、三武 、上文右武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下武 、不文不武 、不武 、业武 、东武 、东武吟 、东武吟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武 、举武 、乃文乃武 、乃武乃文 、乌乌武 、习武 、二二八武装起义 、休武 、会武宴 、余武 、作武 、侍从武官 、侧武 、修文偃武 、修文演武 、修武 、修武校尉 、偃武 、偃武休兵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崇文 、偃武息戈 、偃武櫜兵 、偃武行文 、偃武觌文 、健武 、僖武 、允文允武 、允武 、元武 、光武 、光武中兴 、克莱武 、入文出武 、全武行 、兴文匽武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其武 、兼资文武 、军武 、出文入武 、刘心武 、则天武后 、刚武 、前武 、动武

带"武"字的成语

一元大武 、一十八般武艺 、不文不武 、乃文乃武 、乃武乃文 、修文偃武 、修文演武 、偃武休兵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崇文 、偃武息戈 、偃武櫜兵 、偃武行文 、偃武觌文 、允文允武 、入文出武 、兴文匽武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兼资文武 、出文入武 、勤兵黩武 、十八般武艺 、吕武操莽 、善文能武 、圣神文武 、奋武扬威 、威武不屈 、威武不能屈 、威武雄壮 、孔武有力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宣威耀武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废文任武 、弃文就武 、弃武修文 、弄文轻武 、我武惟扬 、才兼文武 、扬威曜武 、扬威耀武 、扬武耀威 、揆文奋武 、携手接武 、整军经武 、整军饬武 、文东武西 、文修武偃 、文修武备 、文婪武嬉 、文弛武玩 、文德武功 、文恬武嬉 、文昭武穆 、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全才 、文武兼备 、文武双全

《武》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武丁 、武不善作 、武丑 、武业 、武两榜 、武举人 、武义 、武乐 、武乡试 、武人 、武会 、武会试 、武侠 、武侠小说 、武侯 、武侯吟 、武侯祠 、武偃 、武偃文修 、武健 、武克 、武关 、武具 、武军 、武冠 、武冲 、武净 、武刑 、武则天(624-705) 、武刚车 、武剧 、武力 、武功 、武功体 、武功爵 、武勇 、武化 、武卫 、武厉 、武台 、武吏 、武城宰 、武城弦 、武城禽 、武城鸡 、武备 、武备志 、武夫 、武头楯 、武头榡 、武夷君 、武夷山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武妓 、武威 、武威市 、武媚 、武学 、武守 、武宫 、武宫正树 、武宫正树(1951- ) 、武家子 、武家様 、武宿夜 、武将 、武尾 、武巡捕 、武工 、武工队 、武巾 、武帷 、武干 、武库 、武庙 、武弁 、武当山 、武当山金殿 、武德 、武德舞 、武怒 、武悍 、武戏 、武成 、武成王 、武才 、武打 、武技 、武抃 、武把子 、武担 、武敏 、武教 、武断专横 、武断乡曲 、武旅 、武旦 、武昌剩竹 、武昌官柳 、武昌春柳 、武昌柳 、武昌鱼 、武昭 、武曲 、武曲星 、武术 、武术服 、武材 、武松 、武林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记 、武柄 、武校 、武梁祠画像 、武步 、武殿试 、武毅 、武气 、武汉大学 、武汉市 、武溪深 、武溪笛 、武满 、武火 、武烈 、武爵武任 、武牢 、武猛 、武猷 、武王伐纣 、武生员 、武用 、武界 、武略 、武皇 、武监 、武秀 、武秀才 、武科 、武称 、武移 、武童 、武童生 、武符 、武算 、武经 、武经七书 、武经总要 、武罗 、武翼 、武考 、武臣 、武舞 、武色 、武艺 、武艺超群 、武节 、武英殿 、武英殿聚珍版书 、武荫 、武落 、武蜼 、武蝪 、武蠭 、武行 、武衖 、武装工作队 、武装直升机 、武训 、武训 、武训(1838-1896) 、武议 、武诫 、武谊 、武象 、武貔 、武贲 、武车 、武达 、武进 、武进士 、武部 、武鋭 、武録 、武闱 、武阳 、武阶 、武陵客 、武陵山脉 、武陵川 、武陵源 、武陵溪 、武陵滩 、武陵蛮 、武震 、武露 、武风 、武馆 、武骑 、武魄

《武》字在中间的能组哪些词

一十八般武艺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东武吟 、东武吟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乃武乃文 、二二八武装起义 、会武宴 、偃武休兵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崇文 、偃武息戈 、偃武櫜兵 、偃武行文 、偃武觌文 、全武行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内修政治,外治武备 、刘心武(1942- ) 、动能武器 、劳武结合 、化学武器 、十八般武艺 、原子武器 、吕武操莽 、周武王 、墩子武生 、奋武扬威 、威武不屈 、威武雄壮 、孔武有力 、宋武台 、定向能武器 、定武兰亭 、定武石 、定武石刻 、寒武系 、寒武纪 、岳武穆 、常规武器 、广武之叹 、广武叹 、广武君 、弃武修文 、微波武器 、我武惟扬 、战术核武器 、战略核武器 、扬武耀威 、振武学社 、放射性武器 、文东武西 、文修武偃 、文修武备 、文婪武嬉 、文弛武玩 、文德武功 、文恬武嬉 、文昭武穆 、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全才 、文武兼备 、文武双全 、文武士 、文武差事 、文武才 、文武火 、文武班 、文治武力 、文治武功 、文经武略 、文经武纬 、文觌武匿 、文韬武略 、无用武之地 、晋武帝 、晋武帝(236-290) 、智能武器 、杜武库 、杨乃武与凶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 、极武穷兵 、核武器 、梁武帝 、梁武帝(464-549) 、梁武忏 、横抢武夺 、次声武器 、武爵武任 、水中武器 、永别了,武器 、汉光武帝(前6-后57) 、汉武台 、汉武帝 、汉武托孤 、汉武泉 、演武修文 、演武厅 、演武场 、激光武器 、烛之武退秦师 、玄武岩地貌 、生物武器 、用武之地 、白武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短打武生 、祖武宗文 、神武军 、神武挂冠 、神武旗 、神武门 、粒子束武器 、精武体育会 、精确制导武器 、纬武经文 、细菌武器 、经武纬文 、耀武扬威 、苏武节 、英雄无用武之地 、董必武(1886-1975) 、蒋翊武(1885-1913) 、讲武城 、讲武堂 、诉诸武力 、谋臣武将 、贝奥武甫 、赳赳武夫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前295) 、踵武前贤 、踵武相接 、轻武器 、较武论文 、重武器 、阿武婆 、阿武子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顾炎武(1613-1682) 、黩武穷兵 、龙武兵 、龙武军

《武》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一元大武 、下武 、不文不武 、不武 、东武 、中武 、举武 、乃文乃武 、乌乌武 、习武 、二武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余武 、作武 、侧武 、修文偃武 、修文演武 、修武 、偃武 、健武 、允文允武 、允武 、元武 、入文出武 、兴文偃武 、兴文匽武 、兼资文武 、军武 、出文入武 、刚武 、前武 、动武 、劲武 、勇武 、勤兵黩武 、匽武 、卖武 、卷武 、厉武 、右武 、周武 、嗣武 、圣武 、圣神文武 、壮武 、大武 、奋武 、委武 、婴武 、宣武 、尚武 、履武 、布武 、常武 、广武 、废文任武 、廉武 、弃文就武 、弄文轻武 、强武 、忠武 、怒武 、慈武 、戢武 、才兼文武 、扬威曜武 、扬威耀武 、披文握武 、招武 、挂冠神武 、振武 、捷武 、掌武 、接武 、揆文奋武 、携手接武 、摅武 、整军经武 、整军饬武 、文武 、显武 、曜武 、朱雀玄武 、材武 、极武 、柔武 、校武 、梁武 、止戈为武 、步武 、毅武 、比武 、汉武 、汤武 、泰武 、洪武 、浑捶自武 、渎武 、演武 、烛武 、熊武 、玩兵黩武 、用武 、皇武 、真武 、睿武 、祖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神武 、票武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秦皇汉武 、穷兵极武 、穷兵黩武 、穷武 、章武 、经文纬武 、经武 、继武 、绳其祖武 、绳厥祖武 、绳武 、缟武 、耀武 、肄武 、胆武 、致武 、英武 、虓武 、觌武 、讲武 、诘武 、豪武 、豺武 、貔武 、貙武 、贤武 、赳武 、踵武 、蹈武 、蹑武 、轻武 、辩武 、进武 、通文调武 、遐武 、遗武 、重文轻武 、鋭武 、阅武 、阿武 、隐武 、隽武 、雄武 、韬戈偃武 、韶武 、颜武 、马上比武 、驾肩接武 、骁武 、鹰武 、麤武 、黩武 、鼗武 、齐武 、龙武


    此栏目暂无任何新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