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的拼音和组词

簠(繁体字:簠)   拼音: fǔ   异体字:盙㝬

部首:皿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18画  康熙字典:簠(18画)

简体部首:皿部   部外笔画:13画   总笔画:18画   造字法:会意 可拆字为“竹 皿”

繁体部首: 皿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敏锐,魅力,魅力之意   字体结构:上中下

五笔:TGEL   仓颉:HIBT   郑码:MFLK   中文电码:4674   区位码:   四角号码: 88102

统一码:7c20   笔顺编号: 314314125112425221   笔顺读写: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折横横竖捺竖折竖竖横   簠的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一丨フ一一丨丶丨フ丨丨一

汉语大字典

[①][fǔ][《廣韻》方矩切,上麌,非。][《廣韻》甫無切,平虞,非。][《廣韻》芳遇切,去遇,敷。]古祭祀、宴享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及二耳。盖与器形状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器皿。西周晚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流行,后世有仿制。

康熙字典

〔古文〕??【集韻】匪父切【正韻】斐古切,?音甫。【說文】黍稷圜器也。【廣韻】簠簋,祭器。【詩·秦風】《釋文》外方內圓曰簠,用貯稻粱,容一斗二升。【論語註】周曰簠簋,宗廟盛黍稷之器。【儀禮·聘禮】兩簠繼之粱在北。 
又【廣韻】甫無切【集韻】風無切【正韻】芳無切,?音膚。義同。 
又【集韻】蓬逋切,音蒲。義同。 
又【集韻】【韻會】芳遇切【正韻】芳故切,?音赴。義同。考證:〔【詩·秦風傳】外方內圓曰簠。〕 謹按所引係釋文語,謹將傳改爲釋文。

说文解字

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古文簠从匚从夫。

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古文簠从匚从夫。方矩切〖注〗簠,方形器。

(簠)黍稷圜器也。簠盛稻粱。見公食大夫禮經文。云左擁簠粱是也。此云黍稷者。統言則不別也。如毛傳云四簋黍稷稻粱。亦是統言。云圜器。與鄭云方器互異。从竹皿。甫聲。方矩切。五部。

()古文簠。从匚夫。夫聲也。

英语翻译

an ancient vessel used for holding boiled grain

带"簠"字的组词

簋簠 、簠簋 、簠簋不饬 、簠簋不饰

带"簠"字的成语

簠簋不饬 、簠簋不饰

《簠》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簠簋 、簠簋不修 、簠簋不饬 、簠簋不饰 、簠簋之风 、簠粱

《簠》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簋簠


    此栏目暂无任何新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