駘(繁体字:骀) 拼音: tái,dài 异体字:骀
部首:馬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15画 康熙字典:駘(15画)
简体部首:馬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15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馬 台”
繁体部首: 馬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多才,清纯,文静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CCKG 仓颉:SFIR 郑码:CUZJ 中文电码:7469 区位码: 四角号码: 73360
统一码:99d8 笔顺编号: 121125444454251 笔顺读写:横竖横横竖折捺捺捺捺折捺竖折横 駘的笔顺 一丨一一丨フ丶丶丶丶フ丶丨フ一
汉语大字典
[①][tái][《廣韻》徒哀切,平咍,定。]“骀1”的繁体字。
(1)马嚼子脱落。
(2)指劣马。常喻庸才。
(3)践踏。参见“駘藉”。
(4)见“駘佗”。
(5)用同“鮐”。参见“駘背”。[②][dài][《廣韻》徒亥切,上海,定。]“骀2”的繁体字。
(1)无所局限;舒缓广大。
(2)疲钝。[③][tāi][《集韻》湯來切,平咍,透。]“骀3”的繁体字。
【唐韻】徒哀切【集韻】【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玉篇】駑馬銜脫也。【崔寔政論】馬駘其銜。
又駘蕩,曠遠也。
又地名。【左傳·昭九年】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註】駘在始平武功縣。
又【哀六年】遷孺子於駘。【註】駘,齊邑。【釋文】他才反。
又徒來反。
又神名。【韻會】金天氏子曰晞,生允格臺駘。
又人名。【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又【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義同。
又【廣韻】徒亥切【集韻】【正韻】蕩亥切,?音待。【玉篇】駘蕩,廣大意。
又【正字通】春色舒放曰駘蕩。
又【廣韻】疲也,鈍也。
又【類篇】駘騱,馬不進也。
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音義】駘音殆。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也。
又與跆同。【史記·天官書】兵相駘籍。【前漢書】作跆。考證:〔【左傳·昭九年】駘芮岐畢。〕 謹照原文駘上增魏字。〔【哀六年】遷儒子於駘。〕 謹照原文儒子改孺子。
馬銜脫也。从馬台聲。
馬銜脫也。从馬台聲。徒哀切
(駘)馬銜脫也。銜者、馬勒口中者也。脫當作挩、解也。馬銜不在馬口中、則無以控制其馬。崔實政論曰馬駘其銜是也。銜脫則行遲鈍。廣雅曰駑駘也是也。又引伸爲寬大之意。漢有臺名駘盪及春色駘蕩是也。从馬。台聲。徒哀切。一部。亦徒亥切。
an old, tired horse, a jade; tired, exhausted